2016年1月23日 星期六

兩棲_爬蟲_哺乳_昆蟲_蛛形_鳥綱



I. 兩棲綱 (Amphibia)
No.
科別
名稱

蛙科 (Ranidae)

樹蛙科(Rhacophoridae)






II. 爬蟲綱 (Reptilia)

蝮蛇亞科(Crotalinae)

飛蜥科 (Agamidae)

石龍子科 (Scincidae)





III. 哺乳綱 (Mammalia)

松鼠科 (Sciuridae)







V. 蛛形綱 (Arachnida)

絡新婦科(Nephilidae)




VI. 鳥綱 (Aves)

秧雞科 (Rallidae)

鷺科 (Ardeidae)

翡翠科 (Halcyonidae)

畫眉科 (Timaliidae)

鷹科 (Accipitridae)

鬚鴷科 (Capitonidae)

鴉科 (Corvidae)




台灣藍鵲

種名: 鴉科 (Corvidae)_台灣藍鵲
學名: Urocissa caerulea
別名:
說明:
台灣特有種,體長約64公分,尾長40公分。
以豔麗的藍色為主,尾羽末端白色,嘴和腳紅色,頭胸黑色。主要棲息於平地至中低海拔山區森林或林緣空曠地。
常成小群活動。
育雛期間對巢有明顯保護動作,常常俯衝攻擊或驅趕接近巢位的人或動物。
族群間存在一種繁殖策略,還沒有繁殖行為的個體,會幫忙撫育雛鳥。以果實為食亦捕食其他小型哺乳類動物及蛇類。
圖片:

QRCode:

五色鳥

種名: 鬚鴷科 (Capitonidae)_五色鳥
學名: Megalaima nuchalis
別名:
說明:
台灣特有種,身長約20公分,身體顏色以鮮綠色為主,頭部顏色由藍、黃、紅、黑色組成。常棲息於平地至低海拔森林或都會公園濃密林內,保護色絕佳不易發現。
體型圓胖,尾羽短而硬,和啄木鳥類似,有鑽樹洞為巢的習性。
鶵鳥由親鳥共同撫育,主要以昆蟲漿果和種子為食。
圖片:

QRCode:

鳳頭蒼鷹

種名: 鷹科 (Accipitridae)_鳳頭蒼鷹
學名: Accipiter trivirgatus fromosae
別名:
說明:
特有亞種,身長約45公分,頭背暗褐色,胸部有暗紅褐色縱斑,腹部有紅褐橫斑。常出現於中低海拔濶葉林,飛行快速少盤旋,常停棲於林緣高大樹木上層。
以鳥類及蜥蜴為食,常以快速飛行及俯衝的動作捕捉獵物。 圖片:

QRCode:

大冠鷲

種名: 鷹科 (Accipitridae)_大冠鷲
學名: Spilotis cheela Hoya
別名:
說明:
特有亞種的普遍留鳥。
屬大型猛禽,身長70公分,翼展寬大。
頂羽較長,色黑而有白斑形成羽冠。
天氣晴朗時通常盤旋於中低海拔山區的濶葉林邊緣,利用上升氣流在空中滑翔尋找獵物,主要以蛇類為食,或捕食小型鳥類和鼠類等動物。 
圖片:











QRCode:

小彎嘴畫眉

種名: 畫眉科 (Timaliidae)_小彎嘴畫眉
學名: Potatorhinus musicus
別名:
說明:
普遍的特有種,長約21公分,身體顏色以不同的深淺褐色為主,頭部白色眉斑及黑色過眼線明顯,嘴長而下彎。
常出現於低海拔擴葉林底層,成小群體活動。
生性羞怯,但嗚聲嘹亮多變化,悅耳動聽。
以果實和昆蟲為主食。
圖片:

QRCode:

翠鳥

種名: 翡翠科 (Halcyonidae)_翠鳥
學名: Alcedo atthis
別名:
說明:
普遍的留鳥,長約16公分,俗稱魚狗。
羽毛色彩豐富,身上藍綠色,腹部橘色。
嘴尖長善捕小魚。
雄鳥下嘴喙黑色,雌鳥為紅色。
常出現於溪流、池塘,於岸邊土壁挖洞築巢,警覺性很高飛行速度快。以小魚為食,是捕魚高手。
圖片:

QRCode:

小白鷺

種名: 鷺科 (Ardeidae)_小白鷺
學名: Egretta garzetta
別名:
說明:
普遍的留鳥,長約60公分,全身白色羽毛 ,嘴和腳黑色,腳趾黃綠色。
繁殖期時頭後出現二根飾羽,背及前頸亦有長飾羽。
常出現於平地至低海拔的淺水區域覓食,以魚類為主食。
有領域性,會驅趕入侵覓食區的其他小白鷺。
圖片:

QRCode:

紅冠水雞

種名: 秧雞科 (Rallidae)_紅冠水雞
學名: Gallinula chloropus
別名:
說明:
常成小群棲息於沼澤、池、水田。
善泳少飛,生性機警,具有領域性,繁殖期常有追逐驅趕的行為。
清晨及傍晚是其活動頻繁的時段。
親鳥共同分擔築巢、孵卵及餵食。
食性甚雜以昆蟲、嫩葉、蚯蚓、螺等為主,亦捕食福壽螺。
圖片:

QRCode:

人面蜘蛛(黃紋)

種名: 絡新婦科 (Nephilidae)_人面蜘蛛(黃紋)
學名: Nephila pilipes
別名:
說明: 雌蛛體長可達50mm,為台灣最大的蜘蛛,成蛛有三型,除常見的腹背黑色帶有黃色縱紋外,尚有紅色型和黑色型等變異個體。
雄蛛體長只有5-10mm,全體橙紅或紅色。
人面蜘蛛廣泛分布於台灣各地,常見於低海拔山區,多結網於樹林邊緣和步道旁灌叢,巨大的網超一公尺,捕捉各種昆蟲,甚至也捕捉小型鳥類。
圖片:

QRCode:

台灣大椿象

種名: 荔蝽科 (Tessaratomidae)_台灣大椿象
學名: Eurostus validus Dallas, 1851
別名: 
說明: 體長30-33mm,紅褐色,背板及革質翅面具有金屬光澤的分布,觸角黑色末端橙色,腹面帶有金屬光澤的橙紅色。
台灣最大的陸生椿象。
普遍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常見棲息於寄主植物青剛櫟上。
若蟲身體扁平,有綠色型和紅色型二種,顏色都很艷麗。
圖片:

QRCode:

赤星瓢蟲

種名: 瓢蟲科 (Coccinellidae)_赤星瓢蟲
學名: Lemnia saucia Mulsant
別名: 
說明: 體長5-7mm,體背黑色,前胸背板左右各有一白色斑紋,翅鞘左右則各有一紅色大圓斑。
雌蟲較大額頭黑色,雄蟲小額頭白色。
普遍分布於低中海拔山區,常出現在蚜蟲聚集的植物上捕食蚜蟲。
圖片:

QRCode: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棕長頸捲葉象鼻蟲

種名: 捲葉象鼻蟲科(Attelabidae)_棕長頸捲葉象鼻蟲
學名: Paratrachelophorus nodicornis
別名: 
說明: 雄蟲長13-16mm,雌蟲長6-11mm。雄蟲頭部細長,雌則短粗,看起來古怪可笑,腳紅褐色腿節前後具黑斑。
成蟲習性機警,遇到危險㑹裝死掉落地面,雌蟲會捲葉片築巢産卵。
普遍分布於低海拔山區,以括食植物葉表纖維及葉肉為生,甚少將葉片咬出洞口。
圖片:

QRCode:

豆芫青

種名: 芫菁科(Meloidae)_豆芫青
學名: Epicauta hirticornis
別名: 
說明: 體長15-25mm,頭部紅色,其他部分黑色,翅鞘下緣具灰白色絨質邉紋。
普遍分布於中低海拔山區,常見在植物葉片上成群覓食,尤其常見在有毒性的栗蕨上啃咬葉片。
雄蟲小雌蟲大,交配時,雄蟲會以觸角纏繞雌蟲的觸角。
豆芫菁會分泌毒性很強的芫菁素毒液,是有毒昆蟲。
圖片:

QRCode:

渡邊氏東方蠟蟬

種名: 蠟蟬科(Fulgoridae)_渡邊氏東方蠟蟬
學名: Pyrops watanabei
別名: 提燈蟲或燈籠蟲
說明: 體長65-80mm,台灣最大蠟蟬。
頭部延伸呈棒狀末端成球狀。全身布滿白色粉,翅寬大。
分布於低海 拔山區的植物多樣性完整的樹林內,成蟲5-8月出現於寄主植物烏臼或白臼的枝幹上進行交配,並且以刺吸口器吸食寄主植物的樹液為食,食性專一。
剛孵化的若蟲乳白色,然後逐漸轉變成褐色,隱藏於樹的枝幹色澤中,利用保護色躱避天敵。
圖片:

QRCode:

綠瓢蠟蟬

種名: 蠟蟬科 (Fulgoroidea)_綠瓢蠟蟬
學名: Tonga westwoodi
別名:
說明: 體長14-15mm,頭部細小上翹,尖端黑色,翅面具有微小黃色斑點,體色綠色外觀像豆莢。
停在樹幹或葉下保護色良好,遇到危險以彈跳方式飛離。
分布以北部較多,南部少見。
成蟲 4-9月出現。若蟲灰褐色,身體狹長,腹部尾端有蠟絲,狀如筆毛,以樹的汁液為食。
圖片:


  

QRCode:

薄翅蟬

種名: 蟬科 (Cicadidae)_薄翅蟬
學名: Chremistica ochracea
別名:
說明:
中型蟬,體長20-25mm,體色有綠色型和橙色型。
頭部略呈三角形寬度大於胸部,複眼淡褐色,大而突 出,三個單眼紅色,頭部前縁有明顯的黑色邊緣線。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成蟲通常出現於4-9月。
若蟲生長於地下,以樹根或有機物為食,羽化時鑽出地面,
爬到樹幹或草叢。
羽化在夜間進行以躲避天敵。
圖片:


  

QRCode:

黑翅蟬

種名: 蟬科 (Cicadidae)_黑翅蟬
學名: Huechys sanguinea
別名:
說明:
小型蟬,長約25mm,棲息於低海拔山區。
唇基、中胸背板兩側及腹部橙紅色外其他部分為黑色。
5至7月終齢若蟲爬出地面至饅頭果或附近植物上羽化,剛羽化的翅膀純白,需經過數小時慢慢轉變成黑色。
成蟲常集體棲息於饅頭果上嗚叫、交配。
圖片:


  

QRCode:

琉璃翠鳳蝶(大琉璃紋鳳蝶)

種名: 鳳蝶科 (Papilionidae)_琉璃翠鳳蝶
學名: Papilio paris nakaharai
別名: 大琉璃紋鳳蝶
說明:展翅寬85-105mm,下翅有寶藍色物理光澤的斑塊,斑塊前緣圓弧形完整翅脈不明顯。
一年多世代,寄主植物三刈葉和三腳虌。
喜好訪花吸蜜,行動快速,不易觀察。
主要分布於苗栗以北之低海拔地區 。
圖片: 

QRCode:

異紋帶蛺蝶 (小單帶蛺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異紋帶蛺蝶
學名: Athyma selenophora
別名: 小單帶蛺蝶
說明: 
展翅50一60mm,分布於低海拔山區。
本種是典型的雌雄異型,雄蝶翅背面為一條白色帶,翅端有三小白點。
雌蝶則有三條白色帶,腹胸各有一小白斑連接左右翅之白色帶,此為重要特徵而能與其他三線蝶分別。
寄主植物是茜草科的水金京、水錦樹等植物。成蟲全年可見,常會食腐果和排遺,幼蟲有做糞橋躲藏之習性,蛹為垂蛹具金黃色光澤其形狀如人偶。
圖片:



QRCode:





眼蛺蝶 (孔雀蛺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眼蛺蝶
學名: Junonia almana (Linnaeus, 1758)
別名: 孔雀蛺蝶
說明: 雌雄斑紋相似,雄蝶前足跗節、末端無爪,被長毛。
雌蝶前足跗節分節。末端具爪,僅疏被毛。季節變異極其明顯,低溫型個體翅角稜角分明,翅腹面暗色而缺乏眼紋,型態彷彿樹葉。高溫型個體翅型輪廓較為柔和,翅腹面底色明亮而有明顯眼紋。
圖片:

孔雀蛺蝶(眼蛺蝶)

QRCode:

異紋紫斑蝶 (端紫斑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異紋紫斑蝶
學名: Euploea mulciber barsine (Fruhstorfer, 1904)
別名: 端紫斑蝶
說明: 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小紫斑蝶每年會有南飛至溫暖地區度冬的現象,隔年春天再北返北部棲地繁衍下一代.
紫斑蝶度冬的紫蝶幽谷和墨西哥帝王蝶谷被並列為世界的二大越冬型蝴蝶谷.端紫斑蝶幼蟲因攝食的植物而具有毒性,且花紋和顏色斑斕,具有強烈的警告意味.蛹體表面也有泛著金屬光澤的炫目斑紋來作警戒色.
圖片:
端紫斑蝶(雄)

端紫斑蝶(雌)

端紫斑蝶幼蟲
端紫斑蝶_正面


QRCode:

圓翅紫斑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圓翅紫斑蝶
學名: Euploea eunice hobsoni (Butler, 1877)
別名: 無
說明: 寄主植物:榕樹、菲葎賓榕、島榕
生態習性:成蝶棲息林間及林緣,飛行緩慢;喜歡訪花。
分布平地至中海拔山區,以南部的族群較穩定北部則僅春夏季可看見成蝶,冬季會有群聚南部山故谷越冬的行為。雌雄斑紋相似,軀體呈黑褐色,上有白色斑點與線紋。雄蝶前翅後緣突出成圓弧狀,雌蝶則呈直線狀。雄蝶前翅腹面後側及後翅背面有片特化鱗,雌蝶則無此構造。(資料來源:台灣蝴蝶圖鑑—徐堉峰)
圖片:
圓翅紫斑蝶
QRCode:



絹斑蝶 (姬小紋青斑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絹斑蝶
學名: Parantica aglea maghaba (Fruhstorfer, 1909)
別名: 姬小紋青斑蝶
說明: 分布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偏好遮蔽度較高的闊葉林、次生林。雌雄斑紋相似,軀體頭、胸、足呈黑褐色,上有白色斑點與線紋。腹部背側褐色,腹側白色,兩側多有模糊白色縱線,雄蝶後翅腹面有黑色性標,雌蝶無此構造。雄蝶前足跗節棒狀被毛,雌蝶則在中央膨大,不被毛。(資料來源:台灣蝴蝶圖鑑—徐堉峰)
圖片:

姬小紋青斑蝶

QRCode:





旖斑蝶 (琉球青斑蝶)

種名: 蛺蝶科(Nymphalidae)_旖斑蝶
學名: Ideopsis similis (Linnaeus, 1758)
別名: 琉球青斑蝶
說明: 雌雄斑紋相似,軀體頭、胸、足呈黑褐色,上有白色斑點與線紋。腹部背側褐色,腹側白色,有時泛淺褐色。雄蝶於後翅背面靠近腹部處有灰色線型性標,雌蝶則無此構造。雄蝶前足跗節短、棒狀。雌蝶則修長而末端膨大。
圖片:
琉球青斑蝶
QRCode: